心理育人 | 我校开展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第一期培训班
为贯彻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升我校辅导员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能力,党委学生工作部联合精神卫生系于12月26日至27日在润智楼教师工作坊开展了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提升第一期培训班,全校110余名专、兼职辅导员分两批参加培训。

开班仪式上,精神卫生系党总支书记王瑞芳表示本次培训旨在提升全体辅导员心理健康专业素养,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助力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学生工作部部长裴振作开班动员,并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党中央关心、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二是加强专业学习,提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能力;三是健全预警体系,加强家校协同。

开班仪式后,精神卫生系副主任张晓晰博士以“大学生心理问题识别与诊断”为题,讲解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识别与处置。她通过大量临床病例,重点介绍了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其他症状及诊断要点,并提出了多种应对策略。

精神卫生系副主任庞晓华副教授以“叙事治疗视域下:辅导员在抑郁学生工作情景的干预策略与实务”为题,讲述了叙事治疗的相关理念,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应对学生抑郁问题的干预策略。

精神卫生系基础心理学教研室主任麻丽丽副教授围绕“自杀的识别与风险评估”,对自杀危机、自杀的流行病学资料、原因和预防策略等方面进行阐述,并介绍了如何评估复学返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怎样与家长协同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等内容,确保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顺利完成学业。

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李永平以“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步骤和基本技术”为题,从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危机干预两个方向展开,详细梳理了国家出台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文件与要求,并结合咨询案例和危机干预事件,深入分析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心理危机的分类、心理危机的干预对象及干预步骤和技术等内容。
本次辅导员心理健康素养提升培训切实强化了辅导员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日常预警防控,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了心理育人本领,为推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